2019年6月25日 星期一
位置: 首页 > 专业研究 > 正文

执业能力导向下资产评估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优化研究

编辑:山东省资产评估协会 发布时间:2020-10-10 09:40 阅读次数:1054

摘要:人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执业能力提升是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在执业能力内涵分析的基础上,从多个维度分析资产评估专业人才应当具备的执业能力内涵,借助“洋葱模型”从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角度对资产评估评估执业能力内容内涵进行了重分类,同时构建了基于执业能力提升的资产评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流程图。最后,以调研为基础,对我国资产评估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忽视执业能力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相关对策。本文认为,针对资产评估专业应用性学科特点,以“执业能力”提升为主线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有助于厘清人才培养目标、匹配性搭建课程体系、适应性选择课堂教学方式、突出性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执业能力 资产评估专业

一、引言

人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2018年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高等学校要“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是当前本科高校肩负的主要任务之一;陈宝生在“成都会议上”强调:要着力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推进课程内容更新,推动课堂革命,建好质量文化。在高等学校“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背景下,基于执业能力提升框架研究专业培养质量提升意义尤为凸显。资产评估本科教育自2005年开始招生,相关高校14年深耕专业建设,为相关行业提供了大量专门人才,但资产评估专门人才供求给缺口仍然很大,随着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层出不穷,评估人员的业务胜任能力受到的挑战越来越大,作为资产评估专门人才的主要“供给渠道”,资产评估专业本科学历教育也面临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压力。综上,基于执业能力导向下资产评估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和优化的研究显得更为重要。

二、资产评估执业能力的框架

(一)执业能力内涵

《辞海》中执业一词的注释是:从师受业、执掌管理以及开业,因此,执业是具备能力的前提下从事某一行业,通常用于会计师、医生、律师、评估师以及一些中介机构的从业活动。顾名思义,执业能力是具备从事某一行业的能力,具体指从业人员在相关法律、法规和执业准则约束下,在特定执业情境中能够整合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职业判断、具备职业意识,进而完成执业任务的能力,同时具备通过知识重构和自我知识提升完成新业务的能力。

(二)资产评估执业能力的内涵

在中国期刊网搜索“执业能力”相关文献,查询到大量关于会计、医生、护理人员、注册会计师执业能力的相关文献,但未查询到资产评估“执业能力”的相关文献。结合执业能力的定义以及资产评估行业职业特点和执业任务,本文认为资产评估执业能力是指资产评估专门人员在特定资产评估执业情境(包括但不限于资产评估行为依据、资产评估法律依据、评估目的、评估范围以及评估对象的特点)中从事资产评估业务活动所应具备的能力,包括资产评估专业技能、专业素质和综合管理能力。资产评估执业能力具体内容包括:

1. 资产评估专业技能。资产评估专业技能是指将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在特定执业情境中进行知识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具备的完成某一特定价值评估活动的能力,专业技能也即实际操作能力。随着商业模式以及资产类型的不断更新迭代,资产评估执业情境和对象也在不断发生更新,比如数字资产价值评估、创业板上市公司价值评估等新业务的涌现,要求评估人员必须进行主动或被动知识更新。

2.资产评估专业素质。资产评估专业素质是指从事资产评估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专门知识、专门技能和职业道德,包括扎实的基础理论、熟练的专业技能、接受新业务挑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资产评估职业道德是执业素质的基础支撑。随着评估目的和评估对象不断丰富,资产评估执业情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比如数字资产价值评估、创业板上市公司价值评估等新业务的涌现,评估方法和评估参数必须适应执业情境的变化,具有良好执业素质的评估人员应当能够在已具备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原有知识类化迁移和新知识的自我学习进而完成新业务。扎实的专业素质,是应对千变万化的执业情境的“万能钥匙”。

3.资产评估业务管理能力。资产评估业务管理能力是评估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是一个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全方位的能力的表现,良好的业务管理能力能在社会工作中和谐的运用自身的专业技能和保持良好的专业素质能力,业务管理能力包括项目管理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两个层次,资产评估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是业务管理能力的基础,通常应届毕业生很难直接具备业务管理能力,需要在原有知识、技能、创新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基础之上,外加一定的执业经验,实现技能和素质的综合而上升为业务管理能力。

资产评估执业能力框架如下图所示:

1 资产评估执业能力框架图

(三)基于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视角的执业能力要素再分类

从本科层次人才培养供求两侧来看,执业能力都应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要务。要探讨执业能力导向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需要把执业能力要素与人才培养过程相对接,即基于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角度进行执业能力要素再分类,根据执业能力框架(图1)。“洋葱模型”展示了素质构成的核心要素,并说明了各要素可被观察和衡量的特性,是把素质由内到外概括为层层包裹的结构,越向外层,越易于培养和评价;越向内层,越难以评价和习得根据“洋葱模型”从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视角把执业能力要素重分类为知识、技能和能力三个模块。其中知识是最容易获取的,所以处在模型的最外层;技能是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在知识基础之上通过实验、实训、实习等技能训练方式习得;而能力是最核心、最难以习得的要素。

1.知识。知识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两大部分。资产评估是发现价值与计量价值的过程,是涉及到应用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会计、公司、理财、统计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学科。基础知识分为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通常包括高等数学、大学英语、体育、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课程。专业课是高等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开设的专业知识课程,资产评估专业课程通常包括:资产评估原理、企业价值评估、无形资产评估、不动产评估、金融资产评估等课程,专业知识是专业知识体系构建的重要基础。

2.技能。技能即资产评估专业技能,是指在特定的执业环境中熟练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完成特定资产或者项目价值评估的能力,包括从签订合同前的明确基本事项到出具评估(估值)报告的全过程。专业知识是专业技能基础,专业技能通常是在在专业知识基础之上外加课堂实验、实训教学以及课外实习获得。专业技能是操作层面的能力。

3.能力。根据 “冰山隐喻”理论,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是冰山可见部分,但是当今世界人工智能、大数据、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等已构成人类生活核心,各种经济模式的创新层出不穷,知识、技能之外的能力,才是隐藏在冰山之下真正的核心能力。“能力”是指生命物体对自然探索、认知、改造水平的度量。通常是指人在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本文所界定的能力是除技能之外的综合能力,包括了自学(自我提升)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能力的培养较单纯的知识传授更为复杂,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高等教育创新座谈会上指出:高等学校通过启发式课堂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在能力培养方面功能有限,需要鼓励教师认识“教育的本质是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鼓励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和评价方式改革从教给学生固定的知识转向塑造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进本具备“会学习、能实践、懂创新”的能力。

根据洋葱模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视角下执业能力再分类如下图:

三、基于执业能力的资产评估专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国内很多学者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进行了界定。董泽芳(2012)提出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培养主体为了实现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和一定的培养制度保障下设计的,由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系统性、目的性、中介性、开放性、多样性与可仿效性等特征的有关人才培养过程的理论模型与操作样式,即人才培养模式特定目的指导下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刘献君等(2009)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外延角度进行定义,指出人才培养模式包含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育评价等多个要素及制定目标、培养过程实施、评价、改进培养等多个环节;史秋2006)界定人才培养模式是涉及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育评价等多个要素及制定目标、培养过程实施、评价、改进培养等多个环节;赵军,赵新泽,李卫明(2019)认为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和质量保障四个方面。综上,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中介环节,是在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采用系统的途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因此,本文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人才培养目标统御下,通过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合理匹配授课方式、正确选择考核评价方式,进而搭建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据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机系统。

本文在资产评估专门人才执业能力培养这一目标的基础上,探讨资产评估课程体系的设置、 授课方式的选择以及考核评价方式的制定,最终实现基于执业能力的资产评估专门人才培养目标。

(二)基于执业能力的资产评估专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以社会对资产评估专门人才的需求为起点,构建基于执业能力的资产评估专门人才培养模式,确定资产评估专门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进行培养目标细化,根据细化后的培养目标确定课程体系、授课方式和考核评价方式,借助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结果,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1.以人才社会需求为核心,确定基于执业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

资产评估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单位主要包括四类:一是中介机构,包括资产评估机构、房地产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证券公司等;二是企业的投资管理部门,能够进行企业对外投资决策;三是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部门,能够进行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等管理工作;四是税务部门,能够进行税基价值评估工作。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利用与上述部门访谈、相关专家头脑风暴、用人单位问卷调查等形式提高人才培养目标的精准性。

2.通过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化,确定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顶层设计或者一级指标,培养单位在制定人才模式时,需要把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具体化,制定出人才培养规格或者人才培养目标的“二级指标”,人才培养规格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进一步分解。人才培养规格包括知识、技能和能力,也即符合社会需求的资产评估专门人才应当学习哪些知识、拥有哪些技能、具备哪些能力或者素养。

3.以人才培养规格为指导,重塑课程体系、授课方式以及考评形式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载体,通过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规格的转化。资产评估专门人才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能力需要通过具体的课程体系来实现,课程体系以人才培养规格为约束条件,至少涵盖资产评估专门人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随着教学信息化的发展以及“以学生为本”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传统满堂灌的“填鸭式”授课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才培养需求,案例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在培养知识、技能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在不同的执业情境中知识类化和知识转化进而完成评估任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途径。当前,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是本科教学改革主要内容之一,从以知识记忆转向知识应用和能力考核,从传统的闭卷考试向形成性考核转变;在考试内容上,除传统的对的知识记忆的考核之外,还应设定一定的与学科前沿相关的、没有标准答案的发散型题目,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考核方式上,除了传统的闭卷考核外,还应鼓励教师综合运用调研报告、学术论文、案例报告等多种考核形式,加强过程性考核、能力考核。

4.以用人单位的效果反馈以为依据,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修订

用人单位的满意度是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高校人才培养不能闭门造车,应与用人单位构建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调查最好选择行业中代表性龙头企业,采用问题调查、现场座谈等形式进行。用人单位的反馈经过教学组织人员、授课教师的共同探讨之后,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修改或者微调。

综上,以执业能力为导向的资产评估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以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为出发点,以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为落脚点,最终形成一个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生态系统。

3:基于执业能力导向的资产评估人才培养模式流程图

四、我国资产评估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忽视执业能力的表现

(一)资产评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同质化严重

多数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简单定位为:资产评估专业应该培养熟练掌握资产评估相关基础知识、全面掌握资产评估方法、具备资产评估能力,能够在资产评估公司、金融机构、政府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从事价值评估和价值管理的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根据上述培养目标,高校一般把资产评估专业定位为 “应用型学科”,同时提出了“估值能力”的培养目标。通常不同的评估对象、评估目的对评估专业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要求也不同,针对资产评估专业特色,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会同时确定自己的培养方向或特色,但是多数高校未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人才培养特色。

(二)课程体系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起点和终点,而课程体系设置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路径之一,通过课程实现培养目标中知识、技能和能力,教师通过课程设置进步一落实培养目标。目前我国资产评估本科院校在“估值能力”培养这一基本目标下,课程设置存在较大差异,主要体现在专业基础课设置方面的差异。比如资产评估专业开设在会计学院的高校,专业基础课中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等财会类课程设置较为丰富;而开设在财政学院中的专业基础课中财会类课程一般仅包括会计学和财务管理,即使开设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学时也会少于前者,该类院校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通常包括财政学和税收学两门课程。由此可见,课程设置仍然存在因人设课的问题,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设置的约束不足。

(三)资产评估实验类课程缺乏统一标准

实验类课程不仅是培养技能的主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手段。资产评估实验课程能够使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进行综合内化,在特定的执业情境中选择合理的方法和参数完成价值评估任务。目前,资产评估专业实验类课程存在以下三个问题:首先,缺乏与实务高度契合的标准化软件,很难使学生通过软件模拟特定资产评估情境完成一项资产价值评估的全过程;第二,缺乏标准化、规范化课程体系,通过当当网搜索资产评估实验课程教材,目前共有实验课程教材4本,相对于会计类课程实验教材来说,还是相对匮乏;第三,通过调查发现,多数院校的资产评估实验由授课老师根据课程性质进行设计,未使用软件或者无参考教程,同时多数教师无实务从业经验,导致授课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主观随意性。

(四)授课方式仍然过于传统

授课方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环节,随着本科教学教育改革的推进、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发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形式授课方式愈加丰富,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各种教学方法得到理论上的充分探讨,但是,目前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考核导向。由于工足量较轻,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尽管部分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方式,但是所采用的案例与真实的实务案例相差甚远,甚至部分高校采用20年前的案例进行教学,更是很难反映理论前沿和实务前沿。

(五)授课内容过于陈旧,落后于实务发展

资产评估是伴随经济体制改革应运而生的,随着经济企业组织结构、商业模式等日新月异,评估对象或者评估所服务经济行同样日益复杂,资产评估理论应当对实务前沿进行总结,进一步进行理论发展。目前来看,我国资产评估价值理论研究存在落后于实务发展的现象,资产评估实务前沿多数未通过理论研究形成系统理论支撑,教材内容过于陈旧。通过公开途径调查,多数院校开设的资产评估专业课程以资产评估师考试改革前的考试内容设置课程,即未深入结合理论创新,也未更多地融合实务创新。

五、完善基于执业能力的资产评估专门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

(一)充分论证,确定差异化人才培养特色

李克强总理在“高等教育创新座谈会”上讲到:鼓励公办民办各类学校办出特色、分类发展。目前,多数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并未清晰地界定培养特色,由于评估对象、商业模式、评估目的的差异,导致评估方法、评估程序、评估参数等大相径庭。比如珠宝首饰价值评估、矿业权价值评估、著作权价值评估以及创业板企业价值评估等,在进行价值评估时,除具备基础理论知识外,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差异度很大。开设资产评估专业的高校根据自己的人才优势、区域优势寻找错位发展空间,明确自己的培养特色,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具有竞争力的专业人才。

(二)拓展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更是实现资产评估专业执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针对资产评估专业特色,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深化校企合作:第一,实务案例引入课堂,培养学生评估技能与创新能力。随着我国经济纵深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逐渐完善,企业IPO上市、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破产重整、股权质押、知识产权出资、轻资产企业价值评估等新业务层出不穷,通过实务案例引入课堂,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执业技能培养;另外,通过针对新的业务类型选择方法、获取参数、寻找价值影响因素等新业务的评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第二,实务专家进课堂。实务专家拥有丰富的实务经验,要求一线专家参与课堂,开设实务专题课程,利用实务前沿课程丰富理论教学,通过“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第三,开发校企共建课程和教材。充分利用“长板理论”,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学校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发资产评估综合实训课,把课堂理论知识与企业实务有机嫁接,通过综合实训课程锻炼,培养学生评估操作技能、客户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项目管理能力;第四,通过实地实习进一步提升执业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通过走入项目现场、与客户面对面交流、现场数据搜集、评估底稿填制等工作,进一步使所学知识和技能内化。

3.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执业能力提升

李克强总理在“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座谈会”上要求、高等学校要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打牢知识根基,拓宽学术视野,推动科技创新。由此可见,“以学生为主”的“交互式”课堂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手新段。结合资产评估应用型专业特点,理论教学部分鼓励采用翻转课堂,基本知识点要求学生通过自学加以完成,重点和难点知识则通过“启发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来提升知识的可理解性;实务类课程则建议强化“案例教学”、“小组教学”以及“实现实训”教学方式,通过“情景式”教学把学生带入相关情境,进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强化教材和教学大纲的更新

教材是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形成系统专业知识结构的重要依托。教学大纲时课程的纲领性文件,从知识体系、重难点、授课方式三个主要方面对课堂教学进行规范和指导。根据调研院校,资产评估专业相关教材多数较为陈旧,根据20所高校调研,43%以上高校所使用的教材出版时间5年以上,82%的高校使用的教材出版时间3年以上,40%的院校3年内未进行教学大纲的更新;另外,存在教学大纲“形式重于实质”的问题。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研,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部分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已经缩短到2-3年。因此,通过加快教材和教学大纲的更新周期来更新教师的知识体系和授课方式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对学生执业能力提升起到直接促进作用。

5.构建 “三维二元一目标形成性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指挥棒”。传统的结果性考核是应试教育的重要原因。形成性考核方式能够直接促进“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占比。针对资产评估专业特点构建“三维二元一目标形成性考核”方式。其中“三维”即知识、技能和能力;“二元”即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其中过程考核包括小组作业、口头汇报、案例讨论报告、实验实训操作、单元小测验等多种方式,期末考试根据课程性质可以选择开卷和闭卷两种形式;“一目标”是指课程目标,每门课程在整个才培养方案中的作用不同,教师应当在教学大纲中明确课程目标,考核方式与考核内容均围绕课程目标展开。最终,通过形成性考核方式,实现“以考促评”“以评促学”“以学促长”,达成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生执业能力的提升。

六、结论

资产评估专业作为新设专业,存在人才需求于人才供给的现实情况。高校作为专门人才培养单位,应从人才能力培养、市场需求、行业发展、高效特色定位四个维度综合研判进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人才培养模式这一纽带输出高质量专门人才。执业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体现在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规格、构建课程体系、编写教学大纲或教材、确定考核评价方式人才培养全过程,作为资产评估专业人才培养一以贯之的主线。


参考文献:

[1] 董泽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与要素解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2(03):30-36.

[2] 史秋衡.对突破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6(Z3):17-19.

[3] 黄微平.基于执业能力导向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2019(28):30-35.

[4] 朱亮峰.职业素质 职业素养 执业能力——基于会计学专业学生视角[J].大学教育,2018(05):152-155.

[5] 陈鹏,周越.资产评估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从实务角度出发[J].中国资产评估,2020(04):62-67.

[6] 刘国超,张文霞.对资产评估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理论基础的探讨[J].中国资产评估,2020(05):38-43.

[7] 刘献君,吴洪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涵、制约与出路[J].中国高等教育,2009(12):10-13.

[8] 邓磊.面向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教育科学,2019,35(04):71-76.

[9] 谢易,杨杏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数字化转型[J].广西社会科学,2020(02):185-188.

[10] 赵军,赵新泽,李卫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8(09):40-43.


(本项目山东省社会科规划项目《“新旧动能转换”视阈下山东省省级股权投资引导基金运营模式与绩效评价研究》(17CKJJ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山东工商学院;

中同华资产评估有限公司)

(本文刊载于《中国资产评估》2020年第9期)


公告
more
信息查询
more